精彩小说尽在墨海文苑!手机版

墨海文苑 > 都市小说 > 重生小镇做题家

重生小镇做题家

以书换酒 著

都市小说连载

以书换酒的《重生小镇做题家》小说内容丰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滇东北的夏是被汗水、蝉鸣和厚重水汽浸泡出来小县城像个被群山紧紧搂在怀里的孩憋又带着几分倔七月的日头毒辣辣毫不吝啬地倾泻着光与炙烤着斑驳的柏油路升起一阵阵扭曲的、肉眼可见的热空气黏稠得如同化不开的糖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甸甸的重裹挟着路边小餐馆飘出的油腻气味和墙角青苔的湿腐气一股脑地钻进肺县一中的教学楼是几栋老旧的五层楼墙皮在岁月的侵蚀下大片剥...

主角:何健,刘伟   更新:2025-10-06 15:33:5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滇东北的夏天,是被汗水、蝉鸣和厚重水汽浸泡出来的。

小县城像个被群山紧紧搂在怀里的孩子,憋屈,又带着几分倔强。

七月的日头毒辣辣的,毫不吝啬地倾泻着光与热,炙烤着斑驳的柏油路面,升起一阵阵扭曲的、肉眼可见的热浪。

空气黏稠得如同化不开的糖浆,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甸甸的重量,裹挟着路边小餐馆飘出的油腻气味和墙角青苔的湿腐气息,一股脑地钻进肺里。

县一中的教学楼是几栋老旧的五层楼房,墙皮在岁月的侵蚀下大片剥落,露出里面灰暗的砖石,像生了难看的癣。

教室里,二十几个年轻的身体挤在一起,散发出的热量让本就不通风的空间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蒸笼。

头顶的吊扇有气无力地转动着,发出“吱嘎吱嘎”的呻吟,扇叶搅动起来的,也只是滚烫的空气,丝毫带不来凉意。

这里是高二136班假期强化补习班。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班级里拔尖的“苗子”,或者说,是这座小县城里最擅长“做题”的一批年轻人。

他们的人生,在2006年的这个夏天,似乎只有一条被无数前人验证过的、最稳妥的道路——考上好大学,走出这片大山。

何健坐在教室中间靠窗的位置,窗外的香樟树叶子被晒得油亮,纹丝不动。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短袖校服,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仿佛浑然不觉。

他的背微微佝偻着,像一张拉满了的弓,全部的精神都凝聚在眼前的数学试卷上。

笔尖划过粗糙的试卷纸,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春蚕啃食桑叶,固执而专注。

他就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来自下面更偏远的乡镇,家境普通,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他这个成绩优异的儿子。

何健话不多,甚至有些内向,眼神里却有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坚韧和早熟。

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书本和试卷,是他唯一能握在手里的、改变命运的武器。

“何健,这道题你的思路是什么?”

讲台上,班主任李老师点了他的名。

李老师是个西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身材瘦削,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总是带着殷切的期望。

他尤其看重何健这个学生,觉得这孩子身上有股不服输的狠劲儿。

何健站起身,略微清了清因为紧张而有些发干的嗓子,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解题步骤。

他的声音不高,但逻辑清晰,引得不少同学投来钦佩或羡慕的目光。

坐下时,他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咚咚”首跳,这是一种混合着被认可的快感和生怕出错的紧张所带来的生理反应。

午休的铃声像是赦令,紧绷了一上午的神经终于可以暂时松弛。

同学如同脱缰的野马冲向小餐馆。

噪杂而混乱的小餐馆很快安静下来,只听见同学吃饭咀嚼的声音和碗筷碰撞的声音。

何键收拾好自己的碗筷准备回宿舍午休一下,刚走到宿舍大楼门口,就在这时,毫无征兆地的重重倒在了地上,和他一同回宿舍的几位同学被吓得心脏都像漏拍了几下,都是18、9岁沉浸在题海中的少年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经历短暂的手足无措之后快速的清醒过来,赶紧将他搬进宿舍大楼门里过道的阴凉处,见还是没醒来,几位同学一商量就只能送往县医院。

刘伟二话不说,在几个同学的帮助下,一把将何健背了起来。

少年人的脊背还不够宽阔,但此刻却撑起了同伴全部的重量。

一行人簇拥着,急匆匆地下楼,冲出校门。

何健感觉自己的脑海中多了一个意识,自己正在被这个意识拖入一个无尽的、光怪陆离的漩涡。

无数陌生的图像、声音、数据流如同决堤的洪水,疯狂地涌入他的脑海,冲刷、撕裂、然后又重组着他原有的记忆和认知结构。

那是一种远超他理解能力的痛苦和混乱,仿佛整个宇宙的信息都在这一刻强行塞进了他的大脑。

从学校到县医院,要穿过一片正在整修的区域。

前几天下过雨,土路变得泥泞不堪,黄色的泥浆混合着碎石,坑坑洼洼。

烈日一晒,表面一层硬壳,底下却是稀烂的泥潭。

刘伟背着何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淌,滴落在泥地里。

他穿着的那双塑料凉鞋,在几次用力拔脚之后,终于承受不住,“啪”的一声,鞋袢断裂开来。

“操!”

刘伟低骂一声,看着坏掉的凉鞋,没有丝毫犹豫,首接甩掉另一只,赤着双脚踩进了泥泞里。

八月的泥地,被太阳晒得表层滚烫,底下却阴凉湿滑。

尖锐的石子隐藏在泥浆中,像一个个阴险的陷阱。

没走几步,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脚底传来,刘伟闷哼一声,身体晃了晃,但他咬紧牙关,双臂更紧地托住了背上的何健,愣是没松手。

到了县医院安顿好何健后,刘伟这才有时间去县医院的卫生间洗掉脚上的黄泥,这时一阵剧烈的疼痛传来,刘伟低头查看脚掌时,才发现脚掌上一条长长的口子正在往外流血,刚才因为黄泥包裹着感觉不到痛,这会儿被水一冲洗伤口就露出来了反而特别痛。

何健感觉自己在一片混沌的海洋中漂浮了许久。

脑海中凭空多了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带着无数信息的碎片如同星辰般闪烁、碰撞、融合进他的脑袋。

他“看到”了未来十几年里,一款名为iPhone的手机如何重新定义世界;看到了移动通信技术从2G到3G、4G乃至5G的飞速迭代;看到了一个叫“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如何深刻地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看到了几家名为苹果、谷歌、高通、三星的科技巨头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和商业浪潮;看到了芯片制程从微米到纳米的惊险跳跃;看到了新能源车的崛起和传统燃油车的式微;甚至看到了更遥远的,关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太空探索的模糊轮廓……与此同时,他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被某种力量彻底改造、清洗、扩容。

以前需要反复记忆才能勉强记住的英语单词、数学公式、物理定律,此刻如同镌刻在灵魂深处一般清晰;复杂的逻辑推演变得如同呼吸般自然;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大学乃至研究生级别的知识,现在只需心念一动,便能瞬间理解其核心原理,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他的思维速度、记忆容量、理解能力,被提升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境界。

如果说普通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到15%,那么此刻的他,感觉自己拥有了接近40%的潜能。

这是一种近乎“生而知之”的全知全能感。

那种信息的真实感,那种思维层面的蜕变,真实得让他战栗。

他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医院病房雪白的天花板,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味道。

阳光透过窗户,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醒了!

何健醒了!”

守在床边的杨文云第一个发现,惊喜地叫了起来。

病房里立刻围拢过来几张熟悉而关切的面孔——刘伟,还有另外几个同学。

刘伟的脚上缠着厚厚的纱布,脸上却带着如释重负的笑容。

“感觉怎么样?

还有哪里不舒服?”

刘伟俯下身,语气充满了担忧。

何健张了张嘴,喉咙有些干涩。

看着刘伟包裹着的脚,看着同学们疲惫却欣慰的眼神,脑海中瞬间闪过了昏迷前和昏迷中的种种画面——同学们的惊慌失措、刘伟赤脚踩在泥泞碎石上的坚韧、那份源自本能的救助之情……以及,那庞大到足以颠覆整个世界的未来信息和他那己然蜕变的“超级大脑”。

两种截然不同的感知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灵。

一边是人间最质朴的温情,一边是足以撬动地球的冰冷知识与力量。

他的心脏因为这种强烈的对比而剧烈跳动着。

但奇异的是,他的大脑却异常冷静,如同一个超高精度的处理器,清晰地分析着眼前的一切,处理着体内奔涌的情绪和汹涌的知识。

他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内心的惊涛骇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些,甚至还挤出一丝虚弱的微笑:“我……我没事了。

就是……好像做了个很长很奇怪的梦。”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刘伟的脚上,声音里带上了真挚的感激:“刘伟,你的脚……谢谢你。”

何健躺在病床上,外表依旧虚弱,但那双重新睁开的眼睛里,确透出一种深不见底的沉稳,以及一种洞悉未来、手握乾坤的笃定。

滇东北小县的盛夏,依旧闷热难耐。

但对于何健而言,一个属于他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就在这间充斥着消毒水气味的简陋病房里,悄然开启了序幕。

窗外的蝉,还在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仿佛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席卷全球的科技风暴,奏响序曲。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